厚厚三晋土·晋北之旅·五台山·佛教靠前名山
厚厚三晋土·晋北之旅·五台山·佛教靠前名山
五台山地处山西五台县东北隅,由五座山峰环抱而成,环周250公里。五峰峰顶平坦宽阔,好似土台,故称为五台。五峰之内称台内,五峰之外称台外。五台各有其名,东台因其东望明霞云海而称为“望海峰”;南台因其翠苍弥布,灿若铺锦,故名“锦绣峰”;西台因明月西沉时远望似挂于峰巅,有如悬镜而名“挂月峰”;中台则以峰峦伟峙、翠霭浮空而名“翠岩峰”;北台因其仰视峰顶,宛如斗杓,故名“叶斗峰”。五台之中北台最高,海拔3058米,素称华北屋脊。五台山顶气温较低,四月解冻,九月积雪,炎夏尤觉清凉,所以五台山又叫“清凉山”。据《清凉山志》载:“以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曰清凉,五峰耸出,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
歇龙石的传说
五台山山势高峻,岩壑奇雄,风景秀丽。金代诗人元好问《台山杂咏》诗对其壮丽景色作过生动的描述:“西北天低五顶高,茫茫松海露灵鳌。太行直上犹千里,井底残山枉呼号。万壑千岩位置雄,偶从天巧见神功。湍溪已作风雷恶,更在云山气象中。山云吞吐翠微中,淡绿深青一万重。此景只应天上有,岂知身在妙高峰?”关于五台山的奇峰秀景,当地流传着一个神奇的传说:在远古时,五台山本是个无草无木的荒凉之地,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文殊菩萨来此演教说法,见这里满目荒凉,便想改变一下五台山的面貌。一次东海龙王请文殊菩萨去讲经说法,文殊在东海讲完经,东海龙王请文殊菩萨挑选龙宫宝物,文殊便挑选了龙宫的歇龙石。这歇龙石又叫清凉石,凡遇伤痛冷热,只要在石头上一滚,马上就好。龙王本舍不得把这件宝贝送人,但又想这石花了几百年时间才从海底捞上来,文殊即使想要也拿不走,于是就答应了。没想到文殊菩萨施法把歇龙石变成指甲大小,揣在怀中带回了五台山。歇龙石一到五台山,山上便发生了神奇的变化,满山百草竞发,气候凉爽宜人。再说东海龙王的五位龙子得知歇龙石被文殊菩萨取走,便掀起大浪,手执兵器,直奔五台山而来,五座山峰霎那间被五小龙削去一截,成了平台。文殊菩萨施法把五小龙引进山谷,锁了起来。后来五小龙只好归顺了文殊菩萨,各守一台,为五台山行云播雨。据说神奇的歇龙石至今还存放在中台南边瓦厂村的清凉寺中,被人们视为神物。
其实五台山的五座峰顶之所以平坦宽阔,不同于别处,主要是因为五台山原本是个很大的剥蚀平原,在远古漫长的地壳运动中,五台山地块抬升,大部分地区遭到强烈流水切割,形成峻岭深谷;只有台顶附近没有受到大的切割,保留为平面。因此五台山的奇特峰形是地史上沧桑巨变的结果,是大自然的造化。
五台圣水
五台山不仅奇峰锦绣,而且有碧水宜人,其中以般若泉最为有名。五台山般若泉,位于五台山殊像寺前,泉水清澈甘冽,冬不结冰,夏日清凉,日夜涌流不息。“般若”一词为梵语的译音,意为智慧。关于般若泉的由来,民间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唐朝有个僧人叫慧潜,盖了几间草房,念经修行。当时这里没有泉水,僧人和百姓吃水都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慧潜决心念经求佛送来神水,以解除当地人的苦难。在慧潜之前实际已有过两位念经求水的僧人。靠前位僧人念到九千九百九十八天晚上,忽有一只老虎向他扑来,吓得他再不敢念经了。第二位僧人经住了老虎的恐吓,可念到九千九百九十九天晚上时,突然来了尊凶神,用剑向他劈来,吓得他也不敢再念经了。慧潜是第三位念经求水者,他经受了猛虎恐吓,凶神威胁,在念到靠前万个晚上时,来了一位老者,对慧潜说:“再有半个时辰,待《金刚经》诵完时,会有泉水流出,不过泉流之时,正是你圆寂之时,你要仔细惦量。”慧潜在这生死关头,没有被性命将休吓倒,继续诵经。待念完经时一股清泉从草庵旁涌出,慧潜也坐化在那里了。为了纪念慧潜为民造福,勇于献身的善行,人们给泉水起了个名字叫“般若泉”。
般若泉素有我国名泉桂冠之誉。历史上般若泉水多作入朝贡品,被称为“五台圣水”。清代康熙皇帝巡幸五台山时,非般若泉水不饮,至今留有茶厅痕迹。许多朝山拜佛的善男信女,常将泉水装进瓶里,带给远方的亲人。近年来经科学考证,般若泉水具有清心保健之功效,长期饮用能保健益智、延年益寿。学者名流曾赋予它“茗啜般若,智爽神怡”的美称。明代五台山高僧觉玄僧也曾以诗赞美:“般若池边止渴时,山飘一吸乐何支。尘尘烦恼俱消歇,无限清凉说向谁。”
古往今来五台山留下了许多文人墨客的足迹和题咏。宋代诗人张商英的《游五台诗》,上引金代诗人元好问的诗,都是赞美五台山的名篇。清代学者顾炎武的《五台山记》,则对五台山的地理与历史状貌做了简明而全面的记述,并说明它是中古一群佛教徒逃避现实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