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和越文化区别
区别在于:
一、文化起源。
简单来说春秋时期的吴国就是吴文化最初的载体,当时吴国的都城在如今的苏州市境内。所以说吴文化起源于苏州,主要分布在江苏南部。
而春秋时期的越国,自然就是越文化最初的载体,越国要比吴国老很多,越国的都城主要在浙江会稽境内,大体上在绍兴地区。所以越文化主要分布在浙江以北地区。
这么一来我们就都搞清楚了,吴文化和越文化,其实的确是一衣带水,大家都是靠太湖水混饭吃的。但是一个在太湖的北边,一个在太湖的南边。
二、吴文化比越文化晚出现了很多年。
吴国起源时间要晚于越国,他们是周朝才出现的诸侯国。传说周太王(周文王姬昌他爷爷)有仨儿子,老大泰伯、老二仲雍、老三季历。
季历的儿子姬昌是个很聪明的仔,这可把周太王高兴坏了。所以周太王本着“好圣孙”的原则,打算把大位传给姬昌。可是按照商朝的规矩,这大位应该传给长子才对。
泰伯觉得父亲太为难了,所以就带着二弟仲雍,拿了家里一大笔钱,又带着一大堆仆从跑到江苏无锡的梅村定居了。
他们俩在这里建立起了吴国的雏形,这就是泰伯奔吴的故事。由此可见吴国出现在商朝后期,到了周朝才正儿八经地算一个诸侯国。不过他们是姬姓诸侯国,在周朝地位很高。
越国就不一样了,越国国王是姒姓,姒姓是哪个朝代的王族姓氏呢?其实我们都很熟悉,那就是夏朝。大禹治水的那个大禹就是姒姓。
这个就比吴国牛太多了,等于说越国和吴国之间,相差了夏朝、商朝两个朝代。越国靠前代国君,是夏帝少康的庶子姒无余,他被封在了会稽,在这里负责祭祀大禹。因为大禹当年就葬在会稽,越国最初就是给大禹看陵墓的。
也就是说吴文化其实是周文化南下与太湖地区的本土部落相结合的产物。而越文化则是夏文化南下后,与会稽当地的本土部落相结合的产物。
三、吴文化积极融入中原,而越文化则敬而远之。
吴文化的创始人是泰伯,他是姬家的后人,等到周文王、周武王建立周朝以后,吴国也就正式成为了周朝的众多诸侯国之一。
但是我们要搞清楚的一点是,吴国不是周武王分封出来的,在周武王灭商之前,吴国就已经形成了,所以他没有参与周武王伐纣的活动。
这么一来他们和中原王朝之间,其实还有一点嫌隙的。吴国的后世君主为了打破这样的嫌隙,所以一直积极地向周王室靠拢。
他们想要尽力摆脱被太湖土族影响后的特征,积极地想要学习周礼。因为他们觉得周朝的文化更加先进,他们已经落伍了。
至于越国那就比较高冷了。夏朝在的时候,我估计他们跟吴国一样,也是中原王朝的舔狗。可是夏朝灭了以后,越国似乎就没有理由继续做商朝的舔狗了。
所以自打夏朝灭了以后,越国就开始特立独行了。他们对中原王朝始终保持着敬而远之的态度:只要你别来招惹我,我们越国始终都是中原王朝的马仔。
也就是说不管是商朝还是周朝,越国都是抱有一种应付的态度,谁做天子似乎跟他们没有太大关系,因为他们来会稽,是为了给大禹守陵的!以至于出现了周穆王一言不合讨伐越国的事情。
所以说吴文化和越文化对中原文化的态度,直接决定了他们的服饰、信仰、生活习性都有很大的差距。这是两个朝代对他们的不同影响所造成的结果。
四、勾践灭吴后,吴越文化开始不分家。
勾践是个厉害的人物,他在吴越文化历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因为他彻底灭掉了吴国。可是他所灭掉的只是吴国国君的宗庙,而不是吴文化。
甚至可以说吴文化对后来的越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为了统治吴国地区,勾践索性把都城从会稽迁徙到了苏州。
此后吴国的那些大臣,极力地给越王做事,渐渐地居然成为了越国的核心人物。也就是说越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除了君王是越国人外,核心管理层其实还是吴国人。
这么一来就非常有利于吴越文化的交融了,原本吴国灭亡了,吴文化自然要矮越文化一头,甚至有被消灭的可能。但是越国的领导层中有大量吴国人,所以吴文化又扳回一局,成为了越国的核心文化之一。
这么一来吴文化在越国很好地发展了下来,开始和越文化融合在一起。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提到的吴越文化。所以你会发现,吴越文化下的语言,其实是相通的,这就是融合后的结果。
总结:后人只恢复吴国,几乎没人恢复越国。
既然吴越不分家,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后人对吴越之间还是有偏见的呢?甚至可以说吴的影响,远胜于越。你想到浙北苏南之地,可能靠前个想到的就是吴地,而不是越地。
其实这是有原因的,因为后世出现了一系列吴国,却几乎没有出现过越国。比如说汉朝分封的吴国就在吴越之地,著名的吴王刘濞发动了吴楚七国之乱。
三国时期的孙权,所建立的帝国也是吴国,而不是越国。甚至在朱元璋创业的时候,最初也是自封为吴王,而不是越王。
所以说吴文化和越文化最大的一个区别就是,吴文化影响深远。即使后来吴越文化融合在了一起,吴文化依旧是其中的代表。为啥?我认为是因为吴文化善于学习中原文化,而越文化始终是一个高傲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