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故事

三十六计故事

三十六计故事1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趁火打劫

  当敌方身处困难,危险的境地时,就应该利用这一绝好的时机获取自己一方的利益,就要乘机出兵打击敌人从而取得胜利。

  战国时期,为了对付秦国的扩张,魏,韩,齐,楚,燕,赵等六国常常联合抗秦,这种联合,历史上称为合纵。

  这时魏国和韩国之间发生了战争。秦惠王见机会难得,便打算以出兵援助某一方为借口打击另一方。策士陈轸对秦惠王说:“魏韩俩国战争时间不长,次数不太多,主力均未伤,秦如出兵,俩国必联合抗秦,则秦无异引火烧身。而如果待他们俩败俱伤,秦趁火打劫,不费吹灰之力便能降服韩,魏俩国。”秦惠王听从了陈轸的意见,没有急于出兵。果然不出陈轸所料,魏,韩俩国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双方的战争上,早就忘了背后有个虎视眈眈的秦国。

  后来,秦惠王出兵征伐韩,魏俩国,一举就征服了他们,秦国因而成了一方霸主。《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声东击西

  当敌方神志混乱而且疲惫不堪的时候,我军应该抓住地方失去控制的有利时机而灵活地运用时东时西,似打似离等战争谋术,进一步造成敌人的错觉,使敌人不能正确地判断事物的取向,然后乘机消灭敌人。

  东汉时期,地处大漠西缘的莎车国,煽动周边小国,贵附匈奴,反对汉朝。为了平定西域的战乱,汉朝派班超出使,班超决定首先平定莎车国。莎车国王向龟兹求援,龟兹王亲率五万人马援救莎车国。班超兵力也只有二万五千人,敌众我寡,难以力克,惟有智取。班超先派人在军中散布对自己的不满言论,制造准备撤退的迹象,并且故意让莎车俘虏听得一清二楚。

  当日黄昏,班超命令于阗大军向东撤退,自己率部向西撤退,慌乱之际,故意让俘虏趁机脱逃。俘虏逃回莎车营中,急忙报告汉军慌忙撤退的消息。龟兹王大喜立刻下令兵分俩路,追击逃敌人。

  班超趁夜幕笼罩大漠,只撤退了十里地,部队就地隐蔽。龟兹王求胜心切,率领追兵从班超隐蔽处飞驰而过。班超立即***部队,与事先约定的东路人马,迅速回师,***向莎车。莎车王和军营上下正在饮酒作乐。班超的部队天降神兵,莎车军猝不及防,顷刻间土崩瓦解。《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无中生有

  用假象去欺骗敌人,但并非是弄假到底,而是让敌人把受骗的假象当做真相,用大大小小的假象去掩护真相。利用对方已经产生的错觉,假象就能够掩护真相。按照易卦的道理,就是利用小的家乡,继而用大的家乡,最有突然变为真相。

  战国末期,六国为了仰制秦国的对外扩张,都互相建立攻守同盟,尤其是秦国边上的齐楚俩个大国当时关系非常密切,对秦国构成极大威胁。秦王派张仪使楚国。张仪知道楚怀王是个贪图小便宜的人,并且没有什么雄心大志,关键时刻就会见利忘义,于是就想了一个“无中生有”的计谋,并很快实现了诺言。

  张仪带厚礼拜见楚怀王,说秦国愿把商于之地六百里送给楚国,但要楚国绝齐之盟。怀

  王一听,觉得有利可图,痛快地答应了。

  楚怀王向秦国要土地。张仪却说:“秦国的土地全是凭着打仗得来的,哪能轻易送人呢?我说的是我自己的六里俸邑,大概楚王听错了吧!”楚怀王大怒,发兵攻秦,但此时秦,齐已结盟,楚国昔日的盟友非但没有出兵援助楚国,反而响应秦国的号召,从侧面配合秦军反攻楚国。在俩国夹击之下,楚军大败,最后楚怀王只有割地求和。

三十六计故事2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上屋抽梯

  假装给敌方一些小的好处,以诱使它深入我方,进入我方预先设好的机关,乘机派兵切断敌方的后援和前应,是敌人陷入死地。这就好象贪吃有毒的东西那样,虽然能吃到东西,但贪求本不应得到一定要招致祸害。

  后汉末年,刘表偏爱少子刘综,不喜欢长子刘琦。刘综的后母也害怕刘琦得势,平日里非常嫉恨他。刘琦深感自己处境危险,多次请教诸葛亮,但诸葛亮一直不肯为他出主意。有一天刘琦约诸葛亮到一座高楼上饮酒。等二人坐下后刘琦暗中派人拆走了楼梯。诸葛亮无可奈何,便给刘琦讲了一个故事。

  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妃子骊姬想谋害晋献公的俩个儿子申生和重耳。重耳知道骊姬险恶,只身逃亡国外;申生为人厚道,留在宫内。一日申生给父王送去一些好吃的东西,骊姬乘机下了毒。晋献公哪里知道,准备去吃,骊姬故意让侍从先尝一尝,刚尝了一点,侍从就倒地而死。晋献公大骂申生阴谋戮父夺位。申生无以申辩,只好自刎身亡。

  刘琦马上领会了诸葛亮的意图,立即上表请求派往江夏(今湖北武昌西),避开了后母,终于免遭陷害。

三十六计故事3  连环计,出自《三十六计·第三十五计》,是指中国古代兵法策略,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东汉末年,太师董卓专权,朝野上下敢怒不敢言。正直的大臣们都想除掉他,但又苦于无好计可施。司徒王允深夜独自到花园,望着天空一轮明月,心想着国家大事,不觉悄然泪下,他忽然听见牡丹亭处有人长叹,走过去一看,原来是家中十六岁的美丽歌女貂蝉。问她为何长叹,貂蝉跪道:“我自入府,大人待我恩重如山,我不知如何报答才好。最近见大人总是愁眉不展,一定是有难办的大事,但又不敢问,故而长叹,如果我能与大人分忧就好了。”王允一听,猛然醒悟说:“没想到汉朝天下,竟在一个女子手中啊!”他把貂蝉领到亭内,跪在地上给貂蝉叩头。貂蝉忙问:“大人,你这是干什么?有用我之处,尽管吩咐。”王允见貂蝉十分坚决,就说:“董卓和吕布都是好色之徒。我收你为义女,先把你许给吕布为妻,然后再献给董卓为妾,你在他们二人之间周旋,见机行事,挑拨离间。设法让吕布***掉董卓,以保住汉朝江山。”貂蝉听后,满口答应,并发誓说:“如果我不按大人说的去做,不报大义,我当被乱刀砍死!”这就是王允和貂蝉共同定下的连环计,最后除掉了董卓。

三十六计故事4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隔岸观火

  当敌方内部矛盾激化,秩序混乱之时,我方应该静观其变,等待地方出现进一步为难的局面,好让对方相互内讧。我军则坐收鱼翁之利,顺应着时间变化而消灭敌人。东汉末年袁沼兵败身亡,袁尚。袁熙兄弟投奔乌恒,曹操进兵击败了乌恒,袁氏兄弟没法只有去投奔以前有过过节的辽东太守公孙康。曹营诸将向曹操进言,要一鼓作气,平定辽东,捉拿二袁。

  曹操哈哈大笑说,”你等勿动,公孙康自会将二袁的头送上门来的。”于是下令班师,转回许昌,静观辽东局势。

  公孙康听说二袁来降,心生疑虑。当他探听到曹操已经转回许昌,并无进攻辽东之意时,认为收容二袁有害无益。于是预设伏兵,招见二袁,一举擒拿,割下首级,派人送到曹操营中。众将见此不由打心眼里佩服曹操的深谋远虑。曹操笑着对众将说,公孙康向来惧怕袁适吞并他,二袁上门,他们必定猜疑。如果我们急于用兵,反而促成他们的合力抗拒。我们退兵他们肯定会自相火并。我们隔岸观火,不费一兵一卒就除掉了俩个大敌,既保存了我们的实力,又为下一步消灭公孙康打下好的基础。

三十六计故事5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借刀***人

  当敌人的动向已经明了时,而盟友却举棋不定,观望的时候,应该诱导自己一方盟友攻击敌方,自己尽量不出兵或少出兵。这样势必使盟友受到了损失,但却可以换得自己的利益。此计是根据《周易》六十四卦中《损》卦推演而得。

  满军攻打明朝,但被袁崇焕击退。皇太极为此日夜难安。

  为除掉袁崇焕,皇太极定下了“借刀***人”之计。他深知崇祯皇帝疑心重难以容人,于是秘密派人用重金贿赂明朝官员,向崇祯告密,说袁崇焕已和满洲订下密约,放满军深入内地。崇祯大怒将袁崇焕斩首。这样一来明朝再无可用的大将之才了,而袁崇焕十几年来辛苦建立起来的防线土崩瓦解。他手下的将士也被此事伤透了心,纷纷解甲归田,明朝军队的士气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皇太极借崇祯之手,除掉心腹之患,为满军入关,实现霸业打下牢固的基础。《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以逸待劳

  要使敌人处于绝境,不可以派兵与敌人发生正面交锋,而是逐步的削弱敌人尚存力量,使敌人逐渐变弱。

  战国时,赵国名将李牧,奉命驻守雁门关,以防匈奴入侵。李牧每天训练战士骑马射箭,天天***牛镐赏战士,把收入全用来做战士的粮饷,又教人认真看守烽火台,派人贞察匈奴的

  活动。

  经过几年的功夫,李牧训练了一支精壮的队伍。所有的备战工作都完善以后,李牧叫人把大批牛赶到城外放牧。匈奴出兵来抢,李牧出兵迎战,洋装失败。匈奴打了胜仗,认为赵国守边的李牧软弱可欺,手下的将士也胆小怕事。而边境的牛羊又多,所以匈奴许多部落贵族都带兵来抢,连他们的头领单于都亲自带大兵来了。李牧设了多处埋伏,摆开左右俩路军队包抄敌人,这一次李牧拿出了多年训练的真本领,而将士们也为了报答李牧多年来的奖赏,一个个奋不顾身的***敌,大败匈奴,***死匈奴骑兵数万,大大开拓了赵国北方的边疆。匈奴受到了这次重创之后,一连十几年也不敢侵犯赵国边境了。

三十六计故事6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暗度陈仓

  表面上让敌方知道我军的军事动向,利用敌方静下心来关注我方的表面行动时,我军悄悄地迂回到其他有利地点乘此攻击,一定能货得胜利,这就是易卦原理的演用。楚汉相争西魏王豹投靠项羽,联楚反汉。大将军韩信举兵攻打西魏,兵临晋关(今陕西大荔东)。西魏王豹派重兵把守临晋关对岸的铺板(今山西永济西),凭借黄河天险,紧守渡口。当时黄河上还有一处夏阳的渡口,只不过夏阳河流非常急,不适宜大军渡河,所以西魏王豹并未派重兵把守。

  韩信深知,如果从临晋关渡河,损失太大,难已成功,于是他决定再施“暗度陈仓”的计谋。一面命大军向夏阳调集,一面佯装从临晋关渡河。汉军主力已在韩信率领下从夏阳渡河,直取魏都平阳(今山西临汾)。等到西魏王豹得到消息,派兵堵截汉军,已经来不及了。汉军势如破竹从后面猛攻魏军。西魏王豹甩率军抵抗不住,只能不断后退,但退到黄河边上时,自已反而因为受黄河天险所阻,无处可逃了。

三十六计故事7  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

  一种说法是相传唐代诗人赵嘏甚有诗名,求诗者盈门。诗人常建慕其名,想求其诗,却不得其门而入,赵嘏游苏州时,常建料他必游灵岩寺,便先于寺壁题诗两句。赵嘏来到寺中见壁上此诗尚未写完,就补了两句,成为一首绝句。后人因赵嘏补得两句优于常建得前两句,边说常建是“抛砖引玉”。但是常建是唐玄宗开元15年(公元727年)中的进士,而赵嘏是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中的进士,两者相距115年。可见赵嘏补诗一说是不可能的。但是由这个有悖历史事实的讹传,引出一个有关“抛砖引玉”一词来源的说法,却已是一个历史事实。

  另一种说法出自宋真宗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7年)高僧道原所编《景德传灯录》从谂禅师:“师云: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子。”者句话也源自一个佛门故事。传说活了120岁的唐代禅师从谂,一天晚上,同弟子们一同参禅悟道。

  刚入座,从谂便宣布:今晚要你们回答问题,谁对禅学有深刻理解,可以跨前一步。众僧皆疑虑凝心,静坐参禅,唯有一个小和尚大胆跨步向前,躬身一揖。从谂见了缓缓说道:刚才我是抛砖引玉,不想却引来一块土砖坯子。

三十六计故事8  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成功登上皇位,即宋太祖。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众多功臣,也都是位高名显。赵匡胤担心他们的势力一旦强大起来,会严重危及到他的皇位。

  但他又不忍心、也没有理由突然置他们于死地,于是,赵匡胤突发“上屋抽梯”的办法,设家宴请众功臣到位。正当大家酒醉饭足之时,赵匡胤忽然站起来,阴沉着脸对大家说:“自从我当上皇帝后,我日夜难以安宁。还是你们好自由自在的。”众将说:“如今太平天下,谁还敢威胁您的皇位呢。”赵匡胤说:“你们肯定是忠诚于我的,但不能保证,你们的部下要拥立你等为王,是由不得你们了。”众人一听,他话里有话,不由惊出一身冷汗,忙问:“那我们如何是好呢?”,赵匡胤接着说:“你们若能平静地安享荣华富贵,不问国事、免除国事的纷争,是最好不过了。各位要能卸甲归田,我会赐许多的财宝给你们,让大家颐享天年。否则的话大家的个人安危,我就不能保障了”。众将领听罢这一席软中带硬的话语,觉得这无疑是一顿“鸿门宴”,尽管十分不甘心,但为了保命,只能纷纷告老还乡去了。自此赵匡胤不费一枪一弹,不冤***一人,他的皇位如愿稳定下来。

三十六计故事9  从前,狗、猫、鼠是很要好的朋友。有了食物大家一起分享;有了敌人,大家一起抵御,一直过着舒舒服服的日子。可现在我们眼中的它们,怎么就成了天敌呢?让我给你们讲个吧!

  一天,狗突然生起病来,猫和鼠自然很尽力地照顾它。可没过几天老鼠也生病了。这下可把猫给累坏了,整天忙忙碌碌。时而出去觅食,时而给它们端茶倒水,时而陪它们看病抓药。真辛苦啊!

  这天,猫照例出门找寻食物,可是今天的运气好象不是很好,找了好久,还是一无所获。猫束手无策只好坐在银杏树下唉声叹气。

  这时,一只松鼠从银杏树上跳到猫跟前,“猫大哥,为何叹气呀?”“唉,我的两个朋友病了,我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这可怎么办呀?”“猫大哥,你已经仁至义尽了,久病床前无孝子,何况你又不是它们的儿子。你整天跟两个病痨子在一起,当心你自己的身体呀!”猫沉思良久,没有说话,可是松鼠清楚地知道,猫已经动摇了。

  猫果然没再回去照顾两位老朋友,松鼠却找来药和食物去看望它们,顺便说了一大堆猫的坏话。几天后狗和鼠痊愈了,鼠去找猫理论,结果被猫咬得遍体鳞伤,逃进洞里。接着狗又去找猫交涉,猫哪里是狗的对手,逃上房顶,才保全了小命。

  松鼠的成功离间,使猫、狗、鼠成了永远的敌人。

三十六计故事10  借尸还魂原意指已经死亡的东西,又借助某种形式得以复活,用在军事上,是指利用、支配那些没有作为的势力来达到我方目的的策略。出自《三十六计》第十四计—借尸还魂。迷信人认为人死后灵魂可附着于别人的尸体而复活。后用以比喻已经消灭或没落的事物,又假托别的名义或以另一种形式重新出现。计名“借尸还魂”可能源于一个关于“八仙”之一的铁拐李得道成仙的传说。

  相传铁拐李原名李玄,曾遇太上老君得道。一次其魂魄离开躯体,飘飘然游玩于三山五岳之间。临行前他嘱咐徒弟看护好遗体,但李玄魂魄四处游山玩水,流连忘返。徒弟们等待久了,见师傅的`遗体老是僵在那里,总也活不过来,便误以为他已经死去,就将其火化了。待李玄神游归来时,已不见了自己的躯体,魂魄无所归依。恰好当时附近路旁有一饿死的乞丐,尸体还算新鲜,李玄于慌忙之中,便将自己的灵魂附在了这具乞丐尸体之上。借尸还魂后的李玄,与原来的李玄已面目全非,蓬头垢面,坦腹露胸,并跛一足。为支撑身体行走,李玄对着原乞丐用的一根竹杆喷了一口仙水,竹竿立即变为铁杖,借尸还魂后的李玄也因此被称为铁拐李,而原来的名字却反被人忘却了。

三十六计故事11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抛砖引玉

  用某种相似的东西去引诱敌人,使敌人上当受骗,然后再攻击对方。

  公元932年夏,董璋召集手下各路将领,商议对西川用兵,并打算一举攻下成都。西川节度使孟知祥素知董璋英勇善战,一时拿不定主意战还是和。于是他的副使赵季良出了一个“抛砖引玉”之计。孟知祥只派了很少的兵将留守在战线的靠前线,第二线,而把西川主力军留在汉州后面,作为第三线,伺机与董璋主力决战。

  董璋率东川精锐部队进入西穿,一举就攻破了西川靠前,第二线的防守,直逼第三线。董璋被假象所蒙蔽,认为西川主力对自己并无太大危险,所以率部队继续长驱直入,由于东

  川军队长途跋涉,战斗力很差。而西川军则长期以逸待劳,将士们一个个磨拳擦掌。经过激战西川军大胜,收复了全部失地。

三十六计故事12  假道,是借路的意思。伐,是攻占的意思。虢,是春秋时的一个小国。用于军事上其意在于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灭乙,达到目的后,回过头来连甲一起消灭,或者借口向对方借道为名,行消灭对方之实。

  春秋时期,晋国想吞并邻近的两个小国:虞和虢,这两个国家之间关系不错。晋如袭虞虢会出兵救援;晋若攻虢,虞也会出兵相助。大臣荀息向晋献公献上一计。他说要想攻占这两个国家,必须要离间他们,使他们互不支持。虞国的国君贪得无厌,我们正可以投其所好。他建议晋献公拿出心爱的两件宝物,屈产良马和垂棘之壁,送给虞公。献公哪里舍得?荀息说:大王放心,只不过让他暂时保管罢了,等灭了虞国,一切不都又回到你的手中了吗?献公依计而行。虞公得到良马美璧,高兴得嘴都合不拢。晋国故意在晋、虢边境制造事端,找到了伐虢的借口。晋国要求虞国借道让晋国伐虢,虞公得了晋国的好处,只得答应。虞国大臣宫之奇再三劝说虞公,这件事办不得的。虞虢两国唇齿相依,虢国一亡,唇亡齿寒,晋国是不会放过虞国的。虞公却说交一个弱朋友去得罪一个强有力的朋友,那才是傻瓜哩!

  晋大军通过虞国道路,攻打虢国,经过四个月取得了胜利。班师回国时把劫夺的财产分了许多送给虞公。虞公更是大喜过望。晋军大将里克,这时装病,称不能带兵回国,暂时把部队驻扎在虞国京城附近。虞公毫不怀疑。几天之后晋献公亲率大军前去,虞公出城相迎。献公约虞公前去打猎。不一会儿只见京城中起火。虞公赶到城外时,京城已被晋军里应外合强占了。就这样晋国又轻而易举地灭了虞国。

三十六计故事1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暗渡陈仓》这个计谋的背景,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这个成语,激发学生对其它计谋了解的欲望。

  2、通过经典计谋的学习知道一些克敌制胜的方法,引起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阅读兴趣。

  教学过程:

  (一)讨论、交流、讲解《暗渡陈仓》故事。

  1、讲解:

  诸葛亮在听说东吴与魏发生了战争,就让刘禅讨伐魏。发兵之前将军赵云突然病死,心情沉痛,但仍不放弃伐兵。于是诸葛亮就借用了历史上的著名计谋《暗渡陈仓》。

  2、交流:

  这个计谋的实质是什么?(提示:可以从书中去找一找)

  3、讨论:

  在现实生活中,哪些事情中可以用上这个成语?

  (二)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三十六计”名称,回忆有关故事情节

  (四)引导学生从书中选择一个成语,讲一讲这个成语故事。

  (五)小组交流

  先在小组里交流,评出本组的“故事大王”。主要从以下方面评议:

  (1)讲的故事与成语的意思是否符合;

  (2)内容是否有趣;

  (3)语言是否连贯、通顺。

  (六)全班交流

  各小组的“故事大王”上台讲故事,学生评出“优秀表演奖”“优秀语言奖”。写出自己交流的成语故事的内容。

  (七)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八)布置作业:

  利用课余时间继续阅读学习其他计谋故事,看看原文,再看看在什么情况下运用了哪个计谋。那么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处理问题时会得心应手。

三十六计故事14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反间计

  在自己设计的疑阵之中再布疑阵,也顺势利用敌人做内应,以取得胜利我方则不受损失.

  战国前期,燕国与齐国相距不远,两国之间为了边境的小小争端而互不相让,最后导致两国兵戎相见。燕国于是派出了以乐毅为统帅的征讨大军,浩浩荡荡向齐国奔来。乐毅是燕国的名将,不但深通兵法,懂晓计谋,而且有胆有识,在军队中享有很高的声望。而且他有治世之才,一度为燕国之相,为人乘性直爽,刚正不阿。

  这时,齐国闻讯燕国的举动后,齐想立即派兵迎战。这时的大将田单出来对齐王说:“我家大王不用着急,我有一计,可使燕国退兵,而且迫使乐毅从此之后不能领兵打仗。”齐王一听有这么好的良策,于是对田单将:“爱卿有什么退敌良策,说来寡人听听。”田单说:“大王,虽然燕国大兵压境,占了我几座小的城池,但是请大王放心。燕军统领乐毅虽然聪明过人,善于攻城越地,但是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燕昭王与他以前有过不和,而且到现在昭王还怀恨在心,派他攻打我齐,也是存有戒心的。我看不如用计策离间他们的关系,从而使燕王撤掉乐毅的军权,到那时燕兵不攻自退。”齐听了田单的话,十分高兴,于是这件事就全权委托田单去处理,齐王在宫中安心地听取战报。

  田单马不停蹄地跑到了燕国。燕国意料到两国交兵,齐国派田单来我国有何用意,莫非讲和?昭王说:“田将军这次出访我军有何贵干啊?是不是有关两国交兵的事,如果是这件事的话,你最好去和乐毅讲,他是讨伐大将军,我也在等他的消息。”田单听后,哈哈大笑:“大王勿听他言,我家大王派我来在贵国是有要事相告,是关于齐国大业的军机情报,还请大王认真听取。”昭王听了感到奇怪,自己的国家事情还让他国操心吗?但又想听一听到底田单想干什么,于是说:“那就请田将军赐言,孤王耐心便是。”于是田单说开了:“乐毅虽然在齐国占了几座城池,而且他本人在燕国有着崇高威望。但是他与大王您早结下了恩怨,乐毅害怕大王您害他,因而借口攻齐,实质是想联合齐国自立为王。目前因齐地的部分地区还未归顺,所以他不急于攻打即墨,为了等待时机,成其大事。现在齐王最害怕燕王另派大将前来,如果那样,即墨早已陷落。”燕昭王想一想以前与乐毅结下的仇恨,怒气上心头,中了田单早已设计好的反间计。

  田单回齐后,燕昭王派大将骑劫前去接任了乐毅的职务,于是齐军反扑,燕军由于指挥不当,被齐军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只好撤回本国。而这

  时已被撤了职务的乐毅在家中生起了闷气,他知道这是齐国的反间计,他考虑燕王心胸狭窄,不会轻易放过他,于是逃到了赵国。

三十六计故事15  老刘的隔壁新来了个租客,名字叫约翰,是个来中国旅游的美国大学生。约翰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和老刘熟络后,总向他讨教中国的三十六计。老刘对约翰说:“这个嘛,要在现实生活中体验一下才行,明天我带你去逛逛庙会。”

  第二天早上,两人来到了庙会门口,没想到人很多,排了很长的队伍。老刘眼尖看到门卫是自己认识的老赵,连忙拉着约翰过去打招呼:“老赵啊,我今天特意带国际友人来见识中国文化,麻烦通融一下?”老赵打量了约翰几眼,开了小门让他们先进去。约翰似乎对破坏规矩有点过意不去,老刘开导他说:“这叫暗渡陈仓。”

  走到一个泥塑摊位前,约翰指着一个小泥人问摊主:“这个多少钱?”“十五块。”

  老刘插嘴道:“十三块卖不卖?”“太少了,不卖。”老刘拉着约翰装作要走的样子,摊主在身后喊住他:“十三块就十三块。”

  泥人到手,老刘得意地对约翰说:“这招叫欲擒故纵。”约翰佩服得竖起了大拇指。

  两人走着走着,不料却出了个意外:约翰走路不小心撞倒了一个老太太,老太太倒在地上不肯起来,约翰站在一旁手足无措。老太太的家属围了过来,问老刘和约翰是私了还是公了,老刘忙说私了,于是对方提出要五千块钱的医疗费。

  约翰翻遍全身也就两千多块钱,于是对老刘说:“你在这儿等着,我去外面银行取钱。”

  老刘等了半天也没见约翰回来,这时老婆打来电话:“你是不是和约翰吵架了?约翰回来后,直接收拾行李就去机场了。”

  老刘哭笑不得,没想到约翰无师自通,学会了“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商务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