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1808股吧【深海工程装备:“寒冬”迎大考】

文•本刊特约记者 郁雅琴

2015年5月,中国海油旗下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海油工程(600583,股吧))所属的“蓝疆”号大型起重铺管船在文莱海域开始施工。相邻一个月,4月6日,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海油服(601808,股吧))的“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顺利完成海外首口深水井钻井作业,起航回国。我国海洋石油开采技术逐渐获得国际认可。

近年来,深海油气资源成为未来能源主力的判断已形成全球共识,各大国际能源企业纷纷部署和启动深海勘探开发战略,实现油气资源获取从浅海向深海的过渡。在此过程中,作为获取深海油气资源的重要工具,深海海洋工程装备成为了海洋工程装备高端市场的重要研发趋势,得到快速发展。

我国深海工程装备发展起步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有着先天不足,但“十二五”以来,借助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和企业自身深海战略、国际化战略的推广实施,中国的深海工程装备获得长足发展,“走出去”步伐加快并日渐稳健。

国内国际齐头并进

作为中国深海装备“走出去”的重要参与者,中国海油在“国际化”和“深海战略”的推动、落地方面投入了极大热情。“十二五”以来,中国海油的深海装备有条不紊地渐成体系,在有力抓住国内市场的同时,逐步迈开腿走向国际舞台参与角逐。

自2011年起,中海油服陆续建成了“先锋”号、“进取”号、“创新”号、“兴旺”号4座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前3座平台分别于2011年和2012年赴挪威北海海域,为挪威国家石油公司提供深水钻井服务。

“大装备率先进入占领市场,油田技术服务持续跟进”是中海油服“走出去”的策略。截至2014年年底,中海油服管理和运营着44座钻井平台,其中7座是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形成了750米、1500米和3000米完整的深水钻井梯队作业能力。

目前,中海油服有11艘钻井平台和5个模块钻机在海外进行作业,作业范围覆盖东南亚、中东和北海海域。

同胞兄弟海油工程在深海油气开采领域同样不甘示弱,从 2012年开始,海油工程在对全球各个海域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编制了船舶在各海域施工的可行性报告,最终确立了“海洋石油201”、“蓝鲸”、“蓝疆”三条主作业船率先“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三条作业船以闻名世界的作业能力,逐步打开了原本生涩的国际深海工程作业市场。

其中,“蓝疆”号大型起重铺管船在2008年一投产,便成为明星船。当时,7500吨的最大起重能力让它获赞“亚洲靠前吊”。而“蓝鲸”号7500吨级全回转起吊船,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单臂起吊船。“海洋石油201”则是亚洲首艘具备3000米级深水作业能力的海洋工程船舶,同时也是世界上靠前艘同时具备3000米级深水铺管能力、4000吨级重型起重能力、DP3级全电力推进的动力定位的船型深水铺管起重工程作业船,集成创新了多项世界出色的/卓越的/优异的/杰出的级装备技术,能在除北极外的全球无限航区作业,其总体技术水平和综合作业能力代表了国际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的最高水平。

2015年3月,由海油工程投资建设的两艘3000米深水多功能工程船“海洋石油286”、“海洋石油291”正式服役,则标志着我国具备了深水油气田“一站式”开发能力。

遭遇低油价考验

尽管“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但2014年下半年以来的油价断崖式下跌带来的低油价“新常态”,已经让众多国际能源大佬深受其害,国际石油公司纷纷大幅削减支出。上游的投资吃紧直接导致全球海洋工程及油田服务板块面临巨大市场压力。

低油价“寒冬”之下,中国企业深海工程装备“走出去”过程中的短板也日趋显现。

一方面,制造过程中自主设计成本高昂,核心技术依然受制于人,我国的深海工程装备普遍造价较高,且配套能力严重不足。核心设备和系统需依赖进口的现状,又对装备的维保成本带来巨大压力。如何有效降低装备运营过程中的成本费用,成为中国海油深水军团能否继续开疆拓土的关键。

另一方面,国家化项目运营的管理经验和体系标准仍需健全完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更考验装备运营团队的技术实力和管理能力。深水军团的国内作战习惯,往往会在异乡遭遇“水土不服”,因此,建立健全与作业当地相配套的国际化管理和运营体系,从人才、文化、管理各方面加快国际融合,是中国深海装备服务能否在寒流中逆势突围的重要“软实力”。

文章来源于《能源评论》杂志

商务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