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山烙铁头蛇的介绍

【模式标本产地】莽,湖南宜章人。

【曾用名】白尾蛇、寒蛇、小青龙。

【概述】 蟒山铁头蛇是20世纪末在颊窝蝰蛇中发现的一种超大型毒蛇。 1984年陈元辉在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次发现,1989年获得标本,经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尔密鉴定为新种,两人共同发表了一篇论文1990年关于新种的文章。该蛇原属于蝰蛇科Trimet'est(Trimet'est, rus)属,张富士(1992)为其创造新属,命名为莽山Trimet'est(Ermia)由于其巨大的体积和特殊的形状。辖区(单一属和单一种); 2004年,德国学者Andreas GIarnprecht和Frank Tillack写道,该属名早已被蝗虫等昆虫抢占,因此将蟒山属命名为新的属名(Zhaoer-mia GlJrnprecht and Tillack, 2004)以取代(词源:更改为一个新的通用名称,使其成为一个可用的通用名称,以向赵二米博士致敬)。由于其分布范围较窄(仅在湖南省邙山地区,范围约100km),蛇的数量稀少(地球上300-500条),又因盗窃、过度使用等因素捕鱼后,它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濒危的蛇类。蛇种。 1994年《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将其列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蛇类,1998年《中国生物多样性红皮书》列为极危动物。中国濒危动物》。国际保护组织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多次将其列入“红色名录”。这条蛇的学术价值很大,保护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强,否则将面临灭绝。

【分布】目前仅分布于湘粤交界的蟒山地区,分布范围约100km。

[鉴别特征] 蝰亚科大型毒蛇,体型粗壮。外面的黄绿色斑纹夹杂着深褐色的网状鳞片,像落在地上的枯叶。最重要的特征是:尾巴呈乳白色,有810厘米长的白色鳞片。头部呈三角形,吻部突出。头后部覆盖着小鳞片,光滑无棱。其中眶上鳞较大,微隆起。在左右眶上鳞片之间的水平行中有大约9 (7) 个小鳞片。 1 颊鳞,小。有颊窝,窝前鳞较大。 2 眶前鳞,窄而长; 2 眼眶后鳞,很小,位于眼眶后上角; 1 眶下鳞片,很长。上唇有7(8)鳞,第三鳞较大。背鳞呈菱形,多具纵棱,25-25-17列,中段两侧最外列光滑无棱。有187-198(平均190.1)腹侧鳞片和60-67对尾下鳞片。成年蛇全长2000mm以上

商务达